當前位置:首頁 > 學術研討>重大研討

              %!title()!%

              文章來源:新華日報 理論之光      發布日期:2020-10-23 17:22
              【字體:打印

               

               

               

               

               

               

               

                ▲論壇現場

                由長三角三省一市社科聯共同舉辦、江蘇省社科聯承辦的第二屆長三角江南文化論壇10月20日在南京舉行。來自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專家學者代表圍繞“治理現代化與江南文化傳承創新”這一主題各抒己見,以下為部分專家發言觀點摘要。 

               

                把崇文重教的優勢轉化好、利用好

                 戴鞍鋼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江南文化具有崇文重教的傳統,近代以來,江南各地與上海在推廣新式教育方面也有密切的互補互動。如1905年,女子蠶業學堂在上海創辦,于民國元年遷至蘇州滸墅關續辦。1915年,鑒于中國司法人才的缺乏,蘇州東吳大學決定增設法科。同年9月,就在上海昆山路開學。

                我們更應該也必須充分重視江南文化傳承與長三角人才培育治理的現代化。上海和江南應充分利用在百余年間奠定的全國領先的各層次各門類各形式教育的綜合優勢、先進便捷的網絡技術和交通條件、工業中心和先進制造業集聚地、以及各類科學知識積累、展示、出版、傳播和推廣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推進長三角區域內各種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與人才專業素養的培育和提高。 

                

              文化不僅僅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動詞

                  樊和平

                東南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

                所有的文化概念當中,我們忽視了一個問題,我們只是把它當成一個名詞來讀,實際上,它也是一個動詞。不僅是與“質”相對應的“文”,更重要的是“化”,即自化、化人、化天下。“文化”即由文而化,即治理,所謂人文化成。作為一種治理,“文化”的要義是“治心”,文化治理,就是由治心而治世。

                文化是一種國家戰略?;仡?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的發展戰略,可發現其中的文化脈絡,如,20世紀美國推行的文化帝國主義,換言之即“全球化”。因此20世紀對于西方是“文化大發現”的時代,即西方國家開始通過文化制定國家戰略。與此同時,我們是不是反而冷落和誤讀了文化?

                因此,我們需要從整個世界文化、中國文化的戰略意義上來理解長三角文化。長三角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人類貢獻了一個精神家園。四大名著有三大名著誕生在長三角。如今的江南文脈論壇和江蘇文脈工程,就是江蘇在這方面做的一些探索。而如何延續江南文脈,守望精神家園,是我們需要一直思考的問題。  

               

              社會治理現代化要放大“文化張力”

                

                陳健

                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有文化的張力,而長三角是最具文化產業基礎的區域。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要促進長三角文化產業特色資源之間的互動。比如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結合上海中共一大與浙江嘉興紅船等資源推進項目;以綠色文化為主題,探索千島湖、太湖、黃浦江生態保護怎么樣建設;以“一帶一路”文化為主題,在海上絲綢之路、浙江絲綢博物館,江蘇絲綢小鎮之間形成互動??梢园验L三角的文化資源以溯源、普查的方式做一個梳理,形成長三角數字文化資源庫及長三角數字文化賦能中心,通過科技植入、創意驅動使其成為產業化的資源,最后可落成若干個文化創意的小鎮與文化產業園區。

               

               

                挖掘傳統徽州鄉村社會治理的潛在價值

                  劉伯山

                安徽省政府參事、安徽省徽學會副會長、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不僅在國家戰略層面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上意義重大,在區域本身的鄉村共同體建設上也大有作為。

                鄉村治理重在各種社會矛盾與糾紛的解決與處理?;罩輦鹘y社會關于社會矛盾與糾紛的解決則是有一整套的方式,形成了機制,也有諸如桐城“六尺巷”的故 事。其本著“禮法兼治”的原則,“情理”與“法理”皆備于其中,實現的是自治、法治與德治的內在結合。在中國傳統的鄉村社會治理中具有表率和樣板意義。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在堅持、發展好“楓橋經驗”的前提下,總結與探討傳統徽州鄉村社會治理的方式與機制,尋求其在新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或許能發現它在長三角地區鄉村治理上的模式價值和意義。

               

                江南“夜航船”:一段富有詩意的行程

                程章燦

                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教授

                對于江南的想象有各種主題,“夜航船”就是其中十分特殊、也十分重要的主題之一。

                “夜”是特殊的時間段。夜幕不僅重新塑造了環境,也重新塑造了人的感官,人的視聽能力由此格外靈敏;“航”還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一方面它是水路的行走,因此不同于陸地的行走。另一方面,它又充分顯示了江南水鄉的環境與道路特點。“船”是特殊的空間,它使旅客隔離于陸地,將其置于水上、行走的情境之中。

                張繼的詩,塑造了很多優美的江南意象。烏啼和鐘聲訴諸聽覺,霜月、江風和漁火訴諸視覺,這些富含情韻的美妙意象,只有與大運河的背景結合起來,只有在充滿動感的“夜航船”中才會顯得格外美妙。這不僅是唐代人難忘的江南行旅經驗,也深深嵌入后代人對于詩意江南的想象和記憶當中。  

                

               

                把人文關懷落實到長三角城市群的每個角落

               

                劉士林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

                首先談談城市治理現代化中的科技與人文問題。城市治理現代化是和國家智慧城市建設相匹配的,需要依靠基礎設施的智能化,依靠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然而,“智慧城市”暴露出的不足,其實往往并不是因為技術和設備的問題,而是出于管理和協調的問題,從更深層看,是文化的問題。治理現代化不只需要依靠技術和設備等硬件,還包含著思維方式、文化模式、生活方式等深層次的方面,在文化和治理現代化之間,可能存在著更加復雜和更具有決定性的關系機制。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社會治理的進步有目共睹,但還沒有達到理想目標,我覺得主要是不精細的原因。江南文化在中國區域文化里是最重視精細化和精準化的,注重細節、不怕瑣碎,是江南文化特點。因此,以江南文化的精細化本質和功能為引領,及時掌控每個要素的變化趨勢,與長三角海量異質的社會需求形成匹配和對應關系,建立長三角精細化治理機制,既有助于把矛盾解決在“萌芽”階段,也可把人文關懷落實到長三角城市群的每個角落。  

               

                建設江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交融的大都市文化圈

               

                陳書錄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的特色文化是江南地域文化的靈魂與生命力,也是江南地域文化的競爭力。江南傳統文化的特質可以概括為五點。一是智者樂水,江南的水文化是與儒家仁者文化并列互補的智者文化;二是農商同道,江南的農業和商業同時發展,經濟和文化重心同步推進;三是海納百川,江南文化是長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互動,開放而富有活力;四是日新其業,江南文化的特征是善于通變,不斷創新;五是“一花五葉”,江南文化具有多樣性,包含了吳文化、越文化、金陵文化、徽州文化、海派文化等五個有代表性的區域文化。

                為實現長三角文化的協同發展和創新,建議建設江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交融的大都市文化圈——從傳統文化到現代化,從地域文化到全國與世界,從大都市經濟圈到大都市文化圈,從江南傳統文化的優勢到具有頂層設計意義的文化發展戰略,從各自建設文化強省到三省一市協同創新,從而推進長三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就是保護生產力

                江山舞

                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

                保護和發展,“魚”與“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通過“保老城、建新城”,完全可以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化推進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和最大“公約數”。杭州按照“保老城、建新城”的理念,把保護的重點放在老城,把建設的重點放在新城,疏散老城區人口和建筑,不僅使歷史文化名城尤其是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而且有力推動了城市沿江跨江發展,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雙贏”。此外,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經濟硬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文化是杭州這座城市的最大“賣點”與特色,也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從這個角度看,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就是保護生產力。

                

               

                身在他鄉不是客:江南文化由江南人和外地人共同創造

                范金民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特聘教授、博導

                燦爛博大、精細雅潔而又善于吸收包容的江南文化,是由江南人和“外地人”共同創造和繁榮的?;罩葜诮衔幕?,輸送了大量人才,江南人才相當部分是徽州人;徽州人在江南文化的創造恢擴方面,在江南文化的保護傳承方面,在江南人文的交流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貢獻;徽州遷移到江南的宗族,在繁多的江南望族中熠熠生輝,徽州人在江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地方事務中表率一方,大顯身手?;罩萑撕突丈讨鸩饺诤线M江南社會,與江南人士共同譜寫了江南文化的重要篇章。  

               

                長三角文化和紅色文化的交融值得回味

                瞿駿

                華東師范大學江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在建黨10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我們也要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長三角對于中國革命有何支撐作用。這個大概要從五四運動講起。

                上海、北京實為五四運動之“雙塔”。上海創辦學校、社團、報刊三位一體,合力推進帶來的是紅色文化在長三角地區的“落地”,進而深深“扎根”。紅色文化興起以后,長三角文化和紅色文化怎么樣交融在一起,怎么樣互動,回望這段歷史,能有更多的思考,也有更深的回味。 

              積極建構“江南文化共同體”

                陳永革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浙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我想圍繞“江南文化共同體”中的三個關鍵詞談談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江南”。“江南”是一個后起概念,我們這個地區最早叫“江東”,然后是“江南”,再發展到今天的“長三角”,這個演變的脈絡可以提供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此外,在談論江南的時候,不要忘記“江南”之上有“天下”,我們中華民族最核心的是“天下共同體”,其次才是“江南共同體”,兩個共同體之間有重合,也有互動關系。

                第二是“文化”。我一直以為文化至少有五個層級。第一個層級是思想文化,也可以說是精神文化、觀念文化;第二個是歷史文化,包括已經發生的和其對今天產生的作用;第三個是語言文化,包括文學、戲劇等;第四個是群眾文化,即民俗、民風、民情;第五個是行動文化,就是做事的思維,對行為效果的考慮等。

                第三就是“共同體”。共同體不是既定的、已經存在的,而是開放的、面向未來的。長三角一體化的背后當然也是共同體,這個共同體要如何建構?我認為需要推進跨界對話,進行更多元的研究,長三角和江南文化的關聯也要有持續性,要久久為功。  

              打造“新江南”文化品牌

                沈昕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

                “江南”是個特殊的符號,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又是一個行政經濟區域,更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社會文化區域。在當代,建立一個合理的江南概念,必須以地理分界為基礎,綜合考慮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和社會心理等各種因素,尊重歷史,注重現實,更重要的是認真地研究,系統地梳理,加快打造出滬蘇浙皖三省一市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新江南”高地。今天我們探討長三角文化共同體建設,就是要站在時代的高度,承接過去,面向未來,融會貫通,在文化認同上構建更大的同心圓,在文明共識上尋求更大的公約數,為江南文化、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源頭活水,為人類文明進步匯聚智慧和力量。

              發揚江南文化的“水文化”精神

                莊若江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江南文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充滿水的特征,因而我一直把吳文化或者江南文化比作“水文化”。水最大的特色就是順勢而變,能適應各種環境,與時俱進。它跟北方的“山文化”有極大區別,我們過去一直崇拜愚公移山的堅韌,排斥因時而變,這是北方文化對江南文化的一種誤讀,我覺得因時而變正是江南人的優秀品質,它代表著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自我,這個沒有錯。同時,水善于探索,能夠自己沖出河流;水很有韌性,剛柔相濟滴水穿石;水可以包容一切,可以做成飲料、酒和茶……“水文化”的核心是一個“變”字,這也可以被認為是改革開放文化的一個核心點。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進一步改革開放其實就是要發揚這種“水文化”的精神。

              明代蕪湖對長三角一體化的貢獻

                沈世培

                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教授

                明代蕪湖繁榮,是長江貿易繁榮,帶動蕪湖貿易繁榮。在長江貿易促進下,明代蕪湖城市工商業發展,城市進步,吸附能力增強,不僅徽商到蕪湖經商和定居,還吸引外省人來蕪湖旅游和生活,江南文化促進蕪湖城市文化發展。同時,蕪湖城市文化發展,在經濟聯系的基礎上,輻射皖江地區,帶動皖江地區文化的發展。

                明代江南文化對皖江地區的影響,最主要的是通過蕪湖進行的。明代蕪湖不僅是皖江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聯系最主要的樞紐,是與江南經濟聯系最主要的樞紐,也是皖江文化與江南文化聯系最主要的樞紐,對長三角一體化有重要作用。

                

               

               

               

               

               

               

               

               

               

               

               

               

                



              編輯:張會生

              地址: 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號社科大樓二樓 郵政編碼:230053 電話: 0551-63417233 (傳真)0551-63411194 管理員:E-mail :ahskj2022@163.com

              Copyright ◎ 2008 Anhui Province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皖ICP備08001559號

              日本九九热在线观看官网_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_污黄啪啪网18以下勿进_四虎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_337P西西人体大胆瓣开下部 色婷婷亚洲精品综合影院 国产边做边吃奶AⅤ视频免费 成人夜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AⅤ一区天美传媒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鲁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无码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50岁熟妇大白屁股真爽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区 民工把奶头吸得又大又长